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泥塑的上色

施彩後的泥塑稱為「彩塑」。由於泥塑易斷易裂,不能有突出的分支,因此泥塑的泥模應圓渾,特別是壓模泥塑,形體起伏不能過大,這就得靠彩繪來分割彌補,故壓模泥塑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

  泥塑多數要上底色,底色一般用白色,較小的泥模不用毛筆塗底,而是將泥模在調好的白顏料中蘸一下,白顏料即掛滿泥模。河南一帶的泥塑也有上黑底色的,給人一種深沉渾厚的感覺。

  泥塑彩繪一般用水粉顏料,因為水粉顏料掩蓋力強,色彩鮮明,裝飾味濃。在施色時,藝人們根據人們的欣賞習慣來彩繪,泥人的正面,色彩往往敷得精到細緻,在泥人的背面則相對粗獷簡略。同時,藝人們又把色彩的重點放在泥人的上半部,特別是泥人的頭部和前胸,而下半部則相對簡潔粗獷。從而形成「重前略後,重上簡下」的藝術特色。

  泥塑的泥模大多呈圓弧形體,藝人彩繪不同於平面作畫,上彩時必須用左手拿起泥模,右手懸腕提筆描繪。泥模的吸水力很強,色彩不宜多次覆蓋,應落筆算數,以免將底色泛上來。上色是頗見筆墨功力的一道工序。

  「五彩彰施,必有主色」。泥塑在彩繪時應注重主色調的作用,主色調就是整只泥塑的主要色,是偏暖、還是偏冷,都應有所側重,使其達到色彩的統一與協調,避免濫用顏色而造成「花裡胡哨」的弊病。以壓模泥塑《民族泥娃》為例,這是一組表現中華民族的棒棒人,主要靠彩繪來表現。漢族人逢喜慶時多用紅色,傣族人則喜歡孔雀藍,藝人們在施色時便對漢族泥娃用紅色為主要色,其餘的次要色圍繞紅色來相配,為主色起到烘托作用。對傣族泥娃則以孔雀藍為主調,其餘次要色便圍繞孔雀藍來相配,使民族泥娃的色彩既統一又有變化,既鮮明又協調。

  技藝高超的彩塑藝人在色塊的組合上既合乎傳統的欣賞習慣,又懂得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關係和冷暖、輕重、進退、軟硬等特點。在具體運用色彩原理中,壓模泥人的用色追求單純、概括和悅目,既省工省料,又有利於流水作業。如在彩塑《雙余》中,創製者受中國傳統圖案成雙成對格式的啟示,一個天真活潑的民族娃娃,拎著兩條對稱的鯉魚,兩條辮子分梳在兩邊,具有對稱平衡的形式美,色彩的運用明快悅目,黑色的小辮,粉紅的臉頰,黑色的肚兜上是紅花綠葉的圖案,兩條鯉魚借鑒了青花瓷器的色彩,筆意很濃,加上紅紅的小嘴、眉心的紅痣及金色的線條,這些深深淺淺的色彩均由大面積的白色底子來襯托,顯得生意盎然。其他如彩塑《五福》、《十二生肖》等,均有濃濃的民族特色,頗受人們的歡迎。

  根據人們的欣賞習慣,藝人們常常運用色彩來塑造人物性格,如鍾馗、包公等往往選擇純而重的色彩,突出他們壓邪懲惡、疾惡如仇的鮮明個性,而李白、蘇東坡往往選擇清而雅的色彩,以表現他們的瀟灑豪放。

  泥人的衣紋服飾靠彩繪和線描來表現,有的泥人勾線較為簡潔,不必把每一個結構線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是講究「意到筆不到」的藝術效果。陝西鳳翔有一種泥塑壁掛,其墨線描繪極為工整細密,藝人們用「托筆」來完成,即將一支毛筆分為較細的幾支,在泥胎上托著走筆,極有藝術品位。

  經變形的壓模泥塑人物的臉部與生活中人體的五官比例會有較大的差異,它可根據不同的人物對像進行誇張處理,或拉長、或縮短。有時為表現兒童的可愛,往往刪去鼻子只畫眼睛和嘴巴,有的則乾脆將嘴巴也刪去,只畫眼睛。還有一些帶有兒童味的成年人,也往往刪去鼻子和嘴巴,由於刪得合理,看去反而顯得生動可愛。在表現戲劇中的丑角形象時,藝人們往往學習戲劇的程式化表現手法,在鼻樑上搭一塊白色,給泥人增添了情趣。

  在畫眼睛、眉毛和嘴巴時,要講究用筆,線的粗細、疏密、剛柔、曲直、輕重要得體,左右手要配合好,筆向右行,壓模向左轉。提筆的手腕要輕鬆靈活,下筆要果斷有力,要心靜膽壯,線條要有一定的韻味,或中鋒流暢自如,或側鋒頓挫灑脫,達到見筆見色的藝術效果。

  泥塑戲劇臉譜依照傳統戲曲圖案化的化妝來上色,一般用三種以上的色彩勾畫,其中以一色為主,構成人物的基本色。在塗色的面積上也頗有講究,既有大的色塊,也有小的補色,並在色塊之間加邊、加線,有的還用金銀線,使臉譜色澤輪廓清晰,富麗輝煌。其描繪的色彩往往代表角色的性格,紅色表示忠勇、正義,黑色表示剛直、果斷,白色表示多謀、狡詐,黃色表示勇猛、殘暴,藍色表示堅毅、勇敢,綠色表示暴躁、倔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