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燜燒素腸

燒素腸是一道很有特色的上海家常菜。素腸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別看它不起眼,可是滬市老百姓餐桌上的明星菜!

上海家常菜 燜燒素腸

材料:素腸 2根、萵筍 少許(沒有可以不用)、青辣椒 2個、生抽 2茶勺、老抽 1茶勺、鹽 少許、高湯 少許

做法:

1.素腸用清水浸泡洗淨,同萵筍一起改刀切成薄片;青椒切絲備用;

2.鍋中放少量底油燒熱,先將萵筍放入加入少許鹽炒熟,盛出待用;

3.原鍋再加少許油燒熱,加入素腸翻炒,加入少許鹽,生抽,老抽調味;

4.翻炒出香味後,加入高湯(湯汁沒過素腸)。然後蓋蓋兒轉中小火燜燒3-4分鐘;

5.最後加入辣椒與萵筍翻炒1分鐘即可出鍋。



如何科學吃「豆」,下面的文字大家一定要仔細看看,做到健康飲食,合理飲食。

多吃都吃豆製品的好處:

1.富含磷、鈉及鉀等元素,是礦物質的良好來源。

2.脂肪含量比較高,達15%-20%,其中以黃豆和黑豆的含量最高,常作為食用油脂的原料。豆油是最常用的烹調油之一。

3.零膽固醇。大豆是植物,所以不含膽固醇。蛋白質含量高價值好而膽固醇極少(甚至沒有)的食物只有大豆一種。這也是大豆蛋白比肉類蛋白更有利於健康的原因之一。

4.含有豐富的鈣,再加上加工過程中加入的凝固劑,大豆製品的鈣含量非常突出,250克豆腐的鈣含量和250毫升奶的鈣含量相當。如果說奶和奶製品是食物補鈣的第一選擇的話,那麼豆製品無疑就是第二。

5.含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2含量比較多。

6.蛋白質的含量較高,且質量比糧食中的蛋白質好,與肉類的蛋白質接近。黃豆蛋白質含量約占40%左右(瘦豬肉含量16.4%,雞蛋含量14.7%)。豆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的需要,其組成比例類似動物蛋白質,其中穀類食物中較為缺乏的賴氨酸在豆類中含量較高,所以宜與穀類搭配食用,從而提高膳食中蛋白質的生理價值。

美味不可多得,豆製品也不能過量食用食用過多的豆製品不但不會帶來健康,反而對人體有很多害處。

(1)過多食用豆製品的弊端

抑制鐵元素的正常吸收。豆製品中的蛋白質能阻礙人體對鐵元素的吸收,過量攝人黃豆蛋白質可抑制正常鐵吸收量的90%,從而會導致人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疲勞、嗜睡、身體無力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加重腎臟負擔。植物蛋白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要通過腎臟進行排泄。如果過多攝入豆製品,產生的代謝產物就會增多,進而使身體產生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負擔,損害身體健康。引起孩子性早熟。過量食用豆製品會引起孩子性早熟。這是因為豆製品中含有異黃酮,這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它的化學結構與雌激素十分相似,可以作為雌激素的替代物促進骨細胞的生長。這種植物雌激素對女人的身體健康是有益處的,可以治療更年期綜合征。但如果孩子過量食用豆製品後,植物雌激素就會干擾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性早熟。性早熟容易致使孩子的骨骼提早癒合,導致身材矮小。影響男子生殖功能。豆製品的植物雌激素對男子也是不利的。過量食用豆製品,身體內積累的這種植物雌激素就可能「模擬」雌性激素雌二醇的功能,造成精子數量下降,從而影響男性的生殖功能。造成動脈硬化。豆製品中還有大量的蛋氨酸,它在某種?的作用下可轉化成半胱氨酸,這種物質極易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促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在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損傷腸胃功能。豆製品中含有較多的嘌吟,有促使胃液分泌的作用,胃酸過多會使人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豆製品還含有一種腸胃脹氣因子,它能促使人產生腸道脹氣、腹瀉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2)應少食和不食豆製品的人工正因為過量食用豆製品對身體有這些負面的影響,有專家指出,以下七種人群應該盡量少食或者不食豆製品

小孩:孩童應該盡量少食豆製品,不要過量。因為豆製品是高鈣食品,如果食用過量,會導致血液中的鈣含量過高,會阻礙人體對鋅的吸收,引起鋅的含量相對不足。人體缺鋅,可導致食慾減退,發育緩慢等,對孩童身心健康不利。另外,過多食用豆腐還會使小孩性早熟。這已在文前提到。老人。老年人的腎臟功能相對較弱,如果大量食用豆製品,勢必攝入過量的植物性蛋白質,導致體內產生更多的含氮廢物,加重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衰退。

痛風病人:痛風病的發病機理是嘌呤代謝紊亂,而豆製品含有較多的嘌呤,會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痛風病人應少食或者不食豆製品。

急性胰腺病人:急性胰腺病發作時,忌食用能刺激腸胃和胰腺分泌的豆製品。

腎病病人:腎病病人應該食用含人體必需氨基酸豐富而非必需氨基酸較低的食物,與動物蛋白相比,豆製品含有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因此應該盡量禁食。

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出現血尿素氮升高時,食用豆製品會加重氮質含量,因此要禁食。

胃病病:人豆製品中的胰島蛋白抑制素不利於胃病病人,且高含量的嘌呤會促使胃液分泌,引起腸胃脹氣等症狀。

豆製品雖然營養豐富,但它並非是多多益善的,也不是人人皆宜的。所以,有選擇地適量食用,切忌過多,才是科學的飲食之道。
返回列表